發表文章

一粒塵的範圍裡即涵蓋了高山與大海

圖片
一粒塵的範圍裡即涵蓋了高山與大海,由此可知一粒塵已存在了不計其數的剎土。這一粒塵裡也存在著因業力而顯的無數眾生,然有眾生之處,即有為度化有情而化現出諸多幻化遊戲般的樂臻佛。   再層層的來剖析這世界的範圍,若以具有真實通透的慧眼力量觀看,則此世界如上所述般無量無盡、蒼宇無極;若範圍再縮小一些,即如共同顯法所述,整個三千大千裡存在著不小的淨與不淨之世界。   若再進一步縮小範圍,以南瞻部洲的角度來觀看這世界,則如我們薈供儀軌中所載,存在著二十四處、三十二勝地…等,由於我們共同的習氣,所認知的一切與地球相關聯悉數外在分布的此些地域。   範圍再縮小一些的角度觀看,即是由西向東、從南到北環繞陸地四方之四海,以及五大洲。   若範圍再縮小,則是亞洲地區許多國家;再縮小範圍則是自己所屬的國家;再縮小範圍即是自己所處的城市;再縮小範圍則是自己的住家;再縮小範圍則是自己的房間;再縮小範圍則是自己的床;再縮小範圍則是自己的身體;再縮小範圍則是自己的一顆心。   再縮小範圍剖析世界,則心有淨與不淨兩者。凡夫不淨之心占比居多;而如來則以解脫相關之清淨心為主。   故無論是從宏觀角度乃至微觀角度剖析世界,最終還是需在這顆心上下功夫,若能如此竭盡心力,則不淨之一切世界即能淨化,清淨之一切世界亦自然於內心中發展出來。   2020/04/22 持明恩師即述 為淨化此次蔓延全球之新型冠狀肺炎而每日撰寫之法露,截至今日為第 74 篇,願見聞者吉祥 願世界和平 願有情解脫成佛。

我們釋尊佛在往昔無量劫前既已成佛

圖片
  我們釋尊佛在往昔無量劫前既已成佛,名號為翁博美多佛(中文音譯根花佛)。 祂化現佛及菩薩之樣貌來度化此有情世界之眾生。   佛陀示現十二行誼於此娑婆世界,全然為度化有情而展現的一種遊戲狀態。     因此世界中尚有諸多因無明而引起的幻想者,故佛以智慧方便法化現於五濁惡世的忍土中,為饒亦有情而開示三轉法輪、四轉法輪。而吾等僥倖生於佛教住存流世之時。   為珍惜此難值難遇之世,每天應當務之急必須以拜師學佛、聞法禪坐、改變惡習…等等,至關重要的是要在無明上下功夫。   佛陀往昔既已成佛,故不用於此世界反覆成佛,咸皆為此娑婆世界不計其數之無明眾生才有了種種的示現。吾等亦含括在此些無明眾生之一,而淨化頑固的無明乃至關重要的事情。故學到佛法、聽到佛法、知道佛法的每一字、一偈,皆應運用在內心之中進而改善習氣。透晰此世界的對境執著、透晰世界的執著之心,令此二者執著降低即是重要的。   我們要徹底的習慣改變,研究自己多一點、研究他人少一點;研究己之惡念惡行轉變為善念善行,最後變為究竟空性;從研究他人之惡念惡行轉換為不研究之情況下,進而變成慈悲他人之惡念惡行等等,則較為像一個佛教徒應有之態度。希望吾等皆能成為,時時刻刻看自心的佛教徒、分分秒秒有善念的佛教徒 簡簡單單過生活的佛教徒、實實在在入佛法的佛教徒。   每日無歇地於聞思修,特別是打坐上…等等,尋求在究竟上證悟,堪稱表裡如一的好佛教徒。如此即有能力幫助的上此世界,也順機自己能夠幫上自己的。利益他時須先利益自己;沒有利益好自己是無法利益他人的,凡夫是利益不了眾生。   是故唯有跳脫凡夫之心、凡夫之行為;當練就成功覺悟之心態、覺悟之行為後,如此行持饒亦有情較容易成辦。故佛教中提及:法身如來是為自己而證悟法身如來,如同為度化有情自己要先度化自己般,兩者皆有相連性,故大家加油喔!   2020/04/21 持明恩師即述 為淨化此次蔓延全球之新型冠狀肺炎而每日撰寫之法露,截至今日為第 73 篇,願見聞者吉祥 願世界和平 願有情解脫成佛。

今天我們就簡單敘述成就者密勒日巴閉關密修的精采片段

圖片
今天我們就簡單敘述成就者密勒日巴閉關密修的精采片段〜 密勒日巴因資具缺乏,在食物微少的情況下,以泥土封閉門窗的一崖洞裡,沒有任何財物可以供養上師,只能盡其生命,以閉關修行和究竟證悟之成就做為最莊嚴的供養。   一次,上師馬爾巴到衛地弘法,在做完薈供的一個晚上,想起對上師那若巴的教敕上有不懂之處,故欲前去印度覲見上師那若巴。恰巧馬爾巴由衛地回到羅扎烏村幾天後,某晚密勒日巴即夢見一位身穿綠色衣服的妙齡女郎,身著綢衣,骨飾莊嚴,眉間與腰間皆有黃丹嚴飾,對尊者說:「雖然您已得到成佛的大手印口訣,和六法心要,但是尚未獲得於一剎那間成佛的奪舍法口訣。」尊者心想,以此女之樣貌極像空行母,但是不知究竟是魔障呢?還是真的為空行母授記?為打破此謎題,於是打破窟門出了崖洞,來到了上師面前。   上師說:「兒啊!你為何不好好閉關,出來做甚麼呢?究竟為何出關呢?當心魔障啊!」 尊者說:「昨日夢中我見女子叫我應該求授奪舍法,不知是魔障呢?還是空行母授記呢?若為空行母授記,我想請求上師您傳授我口訣。」   上師靜默片刻說:「這非魔障,是空行母授記。記得我從印度回來時,至尊那若巴說起關於奪舍法的口訣,當時我向上師求法,於是我們師徒倆翻箱倒櫃,就是找不著奪舍的書籍。幾天前我於衛地時,也夢見一個徵兆,同時還有一些教敕有疑惑要請問上師。」言畢不久,馬爾巴即動身前往印度。   這時正值那若巴尊者進行瑜伽實修外出中,馬爾巴大師不顧生命,費盡千辛萬苦終於在一樹林中與上師會見,於是請那若巴來到了普來哈寺傳授奪舍法。   此時大梵學者那若巴問道:「你來求此法,是你自己想出來的呢?還是諸佛授記的?」   馬爾巴上師說:「不是我自己想出來的,也不是空行母授記的。是因為我有一位弟子名叫聞喜,是空行母授記他,他向我求這個法,因此我才來印度的。」   那若巴驚奇地說:「喔!真是稀有難得啊!在黑暗的地方,竟會出現一位大丈夫,真像太陽照耀著雪山一樣。」說著兩手合掌,恭敬地置於頭上唱道:「北方黑暗中,如日出雪山,其名號聞喜,我心至敬禮。」   唱畢,合掌閉眼,像北方俯首著地,敬禮三次;當地的山林樹木,也一起向北方屈身點頭三次。直至現今,普來哈慈地方的山和樹仍然都像著北方屈身點頭似的。  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