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 入行論概說(下)
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
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新譯講述
入行論概說(下)
སངས་རྒྱས་དང་བྱང་ཆུབ་སེམས་དཔའི་ཐམས་ཅད་ལ་ཕྱག་འཚལ་ལོ།།
覺綻佛及雄心菩薩誠摯虔頂禮
རྒྱ་གར་སྐད་དུ།བོ་ངྷི་སཏྭ་ཙརྱ་ཨ་བ་ཏཱར།
梵文曰 菩提薩埵雜雅阿哇打惹
བོད་སྐད་དུ།བྱང་ཆུབ་སེམས་དཔའི་སྤྱོད་པ་ལ་འཇུག་པ།
藏語曰 雄求參布修巴拉救巴
漢語曰 入雄心菩薩之行持
梵文「菩提薩埵雜雅阿哇打惹」其中的「菩提薩埵」,藏文是「雄求參布」,中文是「雄心菩薩」或「菩薩」的意思;「雜雅阿哇打惹」中文的意思是融入行持。 若以逐字來闡述即是,梵文的「菩提」,藏文是「雄求」,中文為「菩提」;梵文的「薩埵」,藏文為「參布」,中文是「雄心」,雄心意指無有畏懼地度化眾生的;梵文的「雜雅」,藏文為「修巴拉」,中文為「行持」,是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的「行」;梵文的「阿哇打惹」,藏文為「修巴」,中文為「入」,以上即是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在名稱上,分別以梵文、藏文、中文的意譯。 此論述名稱的第一句是梵文「菩提薩埵雜雅阿哇打惹」,因為此佛法是由印度翻譯過來,而且並非任何相似佛法,所以極為珍貴。修行者透過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的方道,行持菩薩的行為、修成菩薩的心,有無數的眾生因而獲得究竟解脫,所以將梵文「菩提薩埵雜雅阿哇打惹」放在藏文與中文的前面,此即是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論名的緣由。
སངས་རྒྱས་དང་བྱང་ཆུབ་སེམས་དཔའི་ཐམས་ཅད་ལ་ཕྱག་འཚལ་ལོ།།
覺綻佛及雄心菩薩誠摯虔頂禮
「覺綻佛及雄心菩薩誠摯虔頂禮」,意指頂禮覺綻佛及眾佛子菩薩。覺悟的智慧、覺悟的境界都綻開了,所以稱為「覺綻佛」。「覺綻」是持明重新翻譯的,當成佛之後,覺悟的佛慧、究竟的空性、究竟的真理如同花朵般綻開,所以翻譯為「覺綻佛」。覺悟後悉全明瞭一切情器世界的真相,既獲一切修行究竟的精髓,為智慧與慈悲之間的一切總集,並展開一切智慧、慈悲、力量、功德、事業。 菩薩則是淨化了一切惡業,進入一切究竟覺悟者的真理方道上,因此稱為淨入雄心。菩薩在度化有情的時候,即使進入地獄裡,亦猶如天鵝無有畏懼地悠遊於湖裡,因此稱為雄心,「雄心菩薩」是持明翻譯的,事實上是菩薩的意思。
在佛子菩薩前面加了「淨入」,淨入的意思是淨化所知障及煩惱障的一切障礙,融入佛的究竟勝道,所以是淨入菩薩。何謂菩薩呢?達到初地即是見道的菩薩,第二地開始到第十地之間則是修道的菩薩。
「頂禮一切佛菩薩」即是向所有佛和眾佛子菩薩頂禮。 在經、律、論的開頭加上頂禮是由往昔藏皇赤惹巴堅所制定的。
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是屬於經、律、論中的經法,在經法裡一開始即要頂禮佛菩薩,原因是經法乃藉由佛與菩薩之間的問答而成立的,所以在經法的前面方有加入「頂禮佛及菩薩」的規定。 律法則與因果相關,在律法的前面理應「頂禮遍知釋迦牟尼佛」,因為微細的因果關係,唯有佛才能遍知,即使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也有瑕疵,甚至菩薩亦仍有尚未淨除微細的所知障,只有一切遍知的佛方能真正究竟明瞭仔細的因果關係,因此在因果相關的、戒律相關的律法前面應加上「頂禮遍知釋迦牟尼佛」。 而經、律、論裡的論是擁有智慧者的著作,所以應加上「頂禮文殊師利菩薩」。以上即是經、律、論的開頭向不同的佛菩薩頂禮的緣由。
今天講述的是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的開頭「菩提薩埵雜雅阿哇打惹」,以此開啟講述融入菩提薩埵們的思想、行持的一部論述,而後再頂禮佛及一切菩薩。當提到「菩薩」之後,主要應明白具足菩提心的菩薩之行為,乃是在不傷害任何眾生的情況下,以恆利有情的行持來增加覺悟的思想、增加覺悟的狀態、增加令眾生成佛的方道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