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入行論概說(上)


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 
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新譯講述 
入行論概說(上) 

釋迦牟尼佛是寂靜和平的大導師、廣大智慧的擁有者、以無量慈悲來度化有情者。釋迦牟尼佛的法道不會傷害任何一個眾生,它是一種平等自在的法道,而且是一種將自己內心不好的念頭改變成圓滿佛智的方法,所以稱為「佛法」。 
學習釋迦牟尼佛的法道以後,其最終成果能證達等同佛一般,並具有無量無邊的智慧、無量無邊的慈悲、無量無邊的力量,且具足三十二相、八十隨形好的身體,六十四種的梵天神通妙言,所境一切諸法悉全了知的智慧,能境一切融入法界、廣闊無窮、究竟圓滿的智慧,臻達法身、化身雙融之佛陀果位,以上即是釋迦牟尼佛、佛法以及學習佛法的成果之闡釋。 
釋迦牟尼佛教導的共同法門,即是藏傳佛教的顯法與漢傳佛教的顯法;而不共的法門則是藏傳佛教密法的部分,此稱為不共密法的法門,這些皆是佛法的範疇。 學習佛法的修行者大致可分為兩種,一是特別專門學習顯宗的法門,另一種則是專門學習且修成密乘的禪坐者。 學習佛法的漏者學習釋迦牟尼佛的法道,都應學習佛陀智慧與慈悲雙融的真理。而根器利者才具有修學密法的資格,根器利者學習密法可快速成就、速疾解脫,反之根器鈍者學習密法則有些許的危險。 關於共同顯法的修行方式,則如同佛陀歷經三大阿僧祇劫的日子修持,所以後代的修行者也需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日子修行。這兩種修行成就的區別是,一是緩慢、一是速疾,全靠自己的修行程度來決定。 
今天要開始講述的是寂天菩薩所造的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,往昔印度有超戒寺和那爛陀寺兩所大學,寂天菩薩是佛陀涅槃後所展現出來的大乘修行者,當時他是那爛陀大學的一位班智達。寂天菩薩平日看起來不但是衣衫襤褸,而且又嗜睡、懶惰的樣子,可是當他講述《入菩薩行論》,一直講到第九品智慧品的「物實及無物實些,識前皆不成立耶,彼時餘相皆無有,無禪一切極寂淨」,當下即融入空性之中,而後便騰空飛走了。 今天概略講述一下寂天菩薩所造的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,簡稱《入菩薩行論》。
《入菩薩行論》的第一品是講述〈菩提心的功德〉,第二品是〈懺悔久遠輪迴的惡業〉,第三品是〈受持菩提心〉,第四品是〈不放逸〉,第五品是〈守護正知正念〉,第六品是〈修忍辱〉,第七品是〈修精進〉,第八品是〈修禪定〉,第九品是〈修智慧〉,第十品是〈迴向〉,這十品俱全的論述即稱為《入菩薩行論》。我之前曾經仔細地講述過第九品〈智慧品〉,現已圓滿出書了。
 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的意思即是融入菩薩的行持,為什麼要融入菩薩的行持呢?因為菩薩具足菩提心,菩薩所行持的是六度波羅蜜,主要是菩薩已經斷除一切自私自利,並以無邊的智慧、慈悲、力量來度化廣大無窮的有情。
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即是入菩薩行、學習菩薩之行為、融入菩薩之行為的一種道理與方法。 一切的源頭皆因佛陀發起菩提心,在三大阿僧祇劫裡圓滿積聚福慧資糧,並究竟成佛。佛陀以三轉法輪講經佛法的功德來利益、度化眾生,第一轉法輪講經「苦集滅道」,第二轉法輪講經「緣起性空」,第三轉法輪講經「種性如來藏」。
 《入菩薩行論》是大乘的修行方道,顯、密皆融體的修持方法。從現在開始要講述一些以菩提心為主的法門,講述的方式也許是順著講或揀選而講,全依每天空暇時間的情況來決定。 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第六品 修忍辱

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合掌祈願與懺悔

《入菩薩行論智慧品》2018年6月16日(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