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教理說明

圖片
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 第一品菩提心利德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新譯講述 教理說明 འདི་ནི་འཐད་པ་དང་བཅས་པར།། 如上述當證合理 ལག་བཟང་གིས་ནི་ཞུས་པ་ལས།། 妙臂請問經所載 དམན་མོས་སེམས་ཅན་དོན་གྱི་ཕྱིར།། 乃為微見者眾生 དེ་བཞིན་གཤེགས་པ་ཉིད་ཀྱིས་གསུངས།། 等同法界臻宣說 「如上述當證合理,妙臂請問經所載」,昨天講述的是發起菩提心以後,繼而行持具足真正涵義的行菩提心的話,此人無論在任何的情況下,菩提心的功德與菩提心所引起的福德是不會中斷的,「如上述當證合理」的意思即是如此。 以上所講述的經文是源自哪一部經典呢?此乃源自《妙臂請問經》中妙臂菩薩恭請佛的開示。而佛如何開示妙臂菩薩呢?如若生起菩提心,繼而行持菩提心,即使是在睡覺或任何時候,福德皆會自然展現,以及菩提心的功德利益皆能具足圓滿。 「乃為微見者眾生,等同法界臻宣說」,爾時妙臂菩薩為何請教佛呢?妙臂菩薩乃為了許多小乘的弟子而請教佛。因為小乘弟子的修行主要是為了自己想脫離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的苦海、為了脫離三界的綑綁,所以要得證阿羅漢的解脫果位,因此佛陀為了這些追求解脫果位的小乘弟子,而宣說大乘菩提心的功德利益。 佛陀如何講述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呢?若有願菩提心、行菩提心,則無論在睡覺或任何的情況下,其功德將永遠不會消失,會永恆存在。佛為了小乘弟子能融入大乘的菩提道路,而如此宣說,並載述於《妙臂請問經》。 佛陀如何講述菩提心的呢?若有菩提心的話,即願幫助無量無邊的有情眾生,因此我們要明瞭菩提心的真理,讓願、行二種菩提心恆時具足在心中。於心中發願承諾,並運用在行持上,不但對眾生現世的快樂有幫助,對究竟成佛上也有助益,而且善根也會無量無邊地增長起來。 再複述一遍,《妙臂請問經》載述著佛陀如是宣說,當發起菩提心以後,無論是在睡覺或行為上有些許放逸的時候,在生活中的剎那、剎那間皆能增加福德資糧,而且福德資糧在成佛之前亦不會中斷,所以菩提心的功德利益是非常廣大的。 此處說到「乃為微見者眾生」,因為小乘修行者的思想比較狹窄,相較大乘修行者的思想較為低微,為了令其脫離小乘的概念,改變其自我為主的思想形態,所以佛陀直接宣講菩提心的功德利益。 持明仁增塔欽 https://chihming8.blogspot.com/

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行菩提心有永久續轉的功德

圖片
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 第一品菩提心利德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新譯講述 持明慧露 願菩提心是指在我們的思想中,有一個希望眾生離苦得樂、解脫成佛的思惟,這樣的思惟和直接行持是不一樣的。例如有人想賺錢,也想到一個賺錢的方法,而且也有行動,想到賺錢的方法與直接執行賺錢的行動,這二者是不一樣的。 願菩提心是具足圓滿讓眾生離苦得樂的思想與方法,但是行菩提心則是直接行持菩提心,這和直接賺錢的行動是一樣的,以比喻和實際狀態來說,就是如此。 願菩提心沒有續轉的功德,而行菩提心則有永久續轉的功德,所以行菩提心有著更廣大的福德,二者的差別即在於此。 願菩提心是發願,而行持菩提心以後,則可以度化無邊的有緣眾生,因為你的心態尊重一切眾生,想利益眾生的願力皆發展至行持之上,所以是不一樣的。 若要利益無邊的眾生,那麼行持菩提心的功德最為廣大,也與眾生最近,因為在行為上能夠做到「利樂」眾生。「利」是令眾生擁有現世的快樂、健康長壽、順利圓滿;「樂」就是解脫成佛。行持菩提心是利樂眾生的源頭,沒有行持菩提心則無法利樂眾生。 當我們能夠具足圓滿的發心與行持菩提心的時候,從那時開始,無論睡覺或忙碌其他的事情,或者一時沒有想到而放逸等等,菩提心也會不停歇地廣增,會如同遍虛空一般寬廣地展現出來。 意思就是,已經下定決心發起願菩提心,且已經受戒,而後堅定穩固、不退轉地行持菩提心,則菩提心及其功德利益即會持續地增廣。 因為當行持菩提心的時候,即已進入菩薩勝道,當中行持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等六度的時候,利益眾生的事情便不會中斷的,增加福德資糧也不會中斷的,圓滿智慧資糧也不會中斷的,善德、善果、福德資糧和利益眾生的事情永遠不會停歇,如遍虛空一樣展現出來,這即是行持不停歇的原因。 如同已經運作正常的工廠一樣,當工廠一直在運作且賺錢的時候,老板可以出去玩、吃飯,無論去哪裡對工廠的影響都不大,因為工廠已經順利地運作且賺錢了。 總之,當已經堅定穩固地行持菩提心以後,除了眾生會得到「利」以外,還有眾生的「樂」解脫成佛也會速疾盛開,這些都會自然而然不斷地出現,此即是行菩提心圓滿勝道的好處。 持明仁增塔欽 https://chihming8.blogspot.com/

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不退轉的心

圖片
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 第一品菩提心利德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新譯講述 གང་ནས་བཟུང་སྟེ་སེམས་ཅན་ཁམས།། 從此以後眾生界 མཐའ་ཡས་རབ་ཏུ་དགྲོལ་བའི་ཕྱིར།། 無量無邊得度脫 མི་ལྡོག་པ་ཡི་སེམས་ཀྱིས་སུ།། 而以不退轉之心 སེམས་དེ་ཡང་དག་བླངས་གྱུར་པ།། 菩提心應善受取 「從此以後眾生界,無量無邊得度脫」,意思是指,發起了願行菩提心以後,度化有情的事業會繼續不斷地出現,為了無量無邊的眾生,會做到「利」現世快樂和「樂」究竟解脫相關的事業。因為有了菩提心,所以得以救度無量無邊的眾生。 「而以不退轉之心,菩提心應善受取」,我們應以不退轉的心來受持菩提心戒、菩提薩埵戒,一受持戒律以後,再不退轉地行持菩提心。 དེང་ནས་བཟུང་སྟེ་གཉིད་ལོག་གམ།། 從此縱使眠寐或 བག་མེད་གྱུར་ཀྱང་བསོད་ནམས་ཤུགས།། 縱然放逸而福力 རྒྱུན་མི་འཆད་པར་དུ་མ་ཞིག།། 續不斷而展增生 ནམ་མཁའ་མཉམ་པར་རབ་ཏུ་འབྱུང་།། 遍虛空般廣展現 「從此縱使眠寐或,縱然放逸而福力」,若受持菩提心戒以後,完全沒有退轉行持菩提心的話,從此以後,此人不論是睡覺或是放逸的時候,福德善根的力量仍會一直不停地增上。 再解釋一遍,以不退轉之心精進地前進於菩薩道路,若能如理如法地行持菩提心,之後無論是睡覺的時候,或是放逸(意指偶爾忘記行持)的時候,福德資糧仍會不停地展現出來。 「續不斷而展增生,遍虛空般廣展現」,這是指菩提心會一直不停地廣增,其功德利益猶如遍虛空、盡法界一樣浩瀚的意思。 此處主要是針對小乘的佛弟子而講述,為了讓小乘的弟子成為大乘的修行人,於是佛教導小乘的弟子說:「你們要發起菩提心,若能具足行持菩提心,無論你們在睡覺或是稍有放逸的時候,菩提心的功德仍會不停地增加,所以要發大乘菩提心。」這是佛對小乘的教導。 大乘菩提心為何這麼厲害呢?乃因為了無量無邊眾生快樂的因和快樂的果而行持,所以菩提心是非常殊勝的。再者,我們具足發起菩提心和行持菩提心之時,心中剎那、剎那間皆會不斷地增加善的功德,一切皆會圓滿起來,所以發起菩提心也是帶領小乘弟子進入大乘的方法。 願菩提心的功德是不錯的,但是行菩提心的功德則是更不一樣了,行菩提心俱全廣大福德與智慧的功德...

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

圖片
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 第一品菩提心利德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新譯講述 བྱང་ཆུབ་སྨོན་པའི་སེམས་ལས་ནི།། 發起願之菩提心 འཁོར་ཚེ་འབྲས་བུ་ཆེ་འབྱུང་ཡང་།། 輪迴轉時得善果 ཇི་ལྟར་འཇུག་པའི་སེམས་བཞིན་དུ།། 然而行菩提心般 བསོད་ནམས་རྒྱུན་ཆགས་འབྱུང་བ་མིན།། 福德續不斷卻無 「發起願之菩提心,輪迴轉時得善果」,菩提心有發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兩種,或者稱為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。發起願菩提心以後,在幻轉的輪迴裡會得到善果,亦即會展現出發起願菩提心的果報。 「然而行菩提心般,福德續不斷卻無」,這是指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並不一樣,行持菩提心的善根是永恆長久的,會持續不停地展現出善果與功德,此即是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的差別。 仔細來說,發起願菩提心以後,其功德勝果會在我們輪轉的輪迴世界中熟開一次,或是熟開幾次之後,善果功德即會竭盡,果報和功德不會一直出現、不會一直不停地增加。 而行菩提心則不一樣,因為是直接在行為上行持六度波羅蜜多,對眾生有著直接的關係。我們不能稱之為「般若波羅蜜多」,只可以稱為「六度波羅蜜多」,因為般若波羅蜜多為三輪體空的六度,所以身為凡夫眾生的我們是不會有的,但是會有六度行持的善德與福德。 若行持菩提心是以六度波羅蜜多來行持,其善果與功德將永遠不會停歇,會繼續不停地增加相續中的福德,所以行菩提心的功德是相續不停的,而願菩提心的功德則是一次或幾次便竭盡了。 持明仁增塔欽 https://chihming8.blogspot.com/

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偉大的佛果是從哪裡來的呢

圖片
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 第一品菩提心利德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新譯講述 持明慧露 偉大的佛果是從哪裡來的呢?菩薩了不起的精進行持是從哪裡來呢?悉全由菩提心而生的。很多論述裡皆載述,誰先有菩提心的思想,再真正行持則極為容易。先有利益眾生與幫助他人的思想,當有一天俱全饒益他人之本領的時候,自然而然就會行持菩提勝道。可見願菩提心是非常好的,所以應多練習菩提心,而非以自求快樂、自私自利為主;反之,應該將自己的快樂、自己的勝利都分享給眾生,因此發心是極為重要的。 菩提心分為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,願菩提心是首先有了此思想狀態,而後行持利益眾生的事業即是行菩提心。當一個人富有了以後,金錢財物俱全、智慧俱全,或是一切圓滿時,此時心中想著我要分享給一個人、利益多一點眾生、或是利益更廣泛的人等等,此種思想即是願菩提心;將金錢財物或是智慧等等,都分享予他人、教導他人等等,此即是行菩提心。 願菩提心與行菩提心分別而言是,自己要讓一切眾生成佛,自己的一切利樂都可以送給他們,以及自己有多少的本領也可以送給他們,有這樣的思想就是願菩提心;而真的直接行持,不論多寡,即是行菩提心。 用一種比喻而言,願菩提心如同發願前往拉薩的思想,而執行去拉薩的過程則是行菩提心,不管是一步一步地走到拉薩,或是沿路拜佛去拉薩,或是搭飛機直接去拉薩,或是坐車子去拉薩,這些行持都是行菩提心的比喻。 行持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等六度,或是將自己原有的智慧、自己原有的金錢財物、自己原有的優點皆施予他人,這是一件非常圓滿的事情。 想將優點施予別人的思想,是願菩提心;直接將優點施予別人,是行菩提心。自己有多少優點、自己有多少本領、自己有多少力量皆直接給予眾生,有些人每天都不停地幫助窮人、病人,這些都是行菩提心。 願、行菩提心二者都是非常偉大的,因為人在自己圓滿的時候,也行持令眾生圓滿的事情,這個人是最偉大的人。如果自己圓滿了以後,看到眾生還沒有圓滿,自己也無所謂的狀態的話,這就是心窄,所以若有本領的話,應該要練習願菩提心的動機,在思想上,練習將自己的一切身口意、受用、圓滿都分享給他人,以及在每天的行持上,能以不後悔的心態,將自己的身口意、受用都直接分給他人,這是一件非常大圓滿的事情。 持明仁增塔欽 https://chihming8.blogspot.com/

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願行與趣行

圖片
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 第一品菩提心利德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新譯講述 འགྲོ་བར་འདོད་དང་འགྲོ་བ་ཡི།། 願行思想與趣行 བྱེ་བྲག་ཇི་ལྟར་ཤེས་པ་ལྟར།། 二種分別知曉般 དེ་བཞིན་མཁས་པས་འདི་གཉིས་ཀྱི།། 等同智者這二者 བྱེ་བྲག་རིམ་བཞིན་ཤེས་པར་བྱ།། 分別次第應了悟 「願行思想與趣行」,此中「願行思想」的意思即是,願菩提心的思想行走之形態。當某一個人想去某一個地方的時候,他的思想之中有一個願力;當想著自己和一切眾生皆解脫成佛,並想將其安置於成佛的果位上,有如此之思想形態即是「願菩提心」。而「趣行」的意思是真的行走了,猶如某一個人欲前往某個地方,一步一步地往目的地行走,此即是行持。 「二種分別知曉般」,為了眾生成佛,發起慈、悲、喜、捨四無量心,於發心動機之中希望眾生離開痛苦,而後在每天的日子裡直接行持六度波羅蜜多,或是行持菩提勝道之行為,這就是行持菩提心,猶如一個人真的行走一樣,即稱為「行菩提心」。 重點就是,思想之中有為了一切眾生解脫成佛,自己要行持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六度波羅蜜多,自己先有想要利益眾生的思想,就是「願菩提心」。而直接行持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,如此真正行持的過程,即稱為「行菩提心」。 「等同智者這二者,分別次第應了悟」,行菩提心是於菩薩道上最主要的一種學習與修行,但是若沒有願菩提心,則行菩提心也無法行持,此二者是有緣起之關聯。有了願菩提心以後,再行持菩提心,凡是世俗裡的人們想要成佛的話,皆應如此修持上去。 修行的次第有資糧道、加行道、見道、修道、無學道等等,而我們在資糧道時可以生起願菩提心,然後再行持菩提心,方能一步步慢慢地達成見道、修道與無學道,最後臻達成佛的果位。 願菩提心的功德有多大呢?其功德超越聲聞、獨覺的功德。聲聞、獨覺對於想要脫離三界輪迴有強烈的希求,並想要達到究竟解脫的果位,但此果位僅是小乘所謂的究竟果位。如同金剛鑽石碎裂後,依然是金剛鑽石,此中寓意指出,雖然願菩提心沒有外在實際的行持,可是因為具有願菩提心,所以猶如金剛鑽石碎裂,其金剛鑽石的名字亦不會不見,多少有其作用。可見具足願菩提心,亦可稱得上是具有菩提心的菩薩,最終會達成究竟勝道圓滿,所以願菩提心超越聲聞、獨覺的功德。 超越的意思是,猶如太陽的光線瞬間掩蓋過油燈的...

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願行之利益

圖片
《入雄心菩薩行論》 第一品菩提心利德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新譯講述 願行之利益 བྱང་ཆུབ་སེམས་དེ་མདོར་བསྡུས་ན།། 菩提寶心總攝則 རྣམ་པ་གཉིས་སུ་ཤེས་བྱ་སྟེ།། 當知有二種分別 བྱང་ཆུབ་སྨོོན་པའི་སེམས་དང་ནི།། 淨入願菩提心及 བྱང་ཆུབ་འཇུག་པ་ཉིད་ཡིན་ནོ།། 行持菩提心即是 菩提心是慈悲與智慧一如的究竟覺悟道路、菩薩道路,也是令眾生臻達佛果的勝道。為了要證悟成佛,首先要有一個動機,此稱為發菩提心,我要覺悟成佛的動機、思想即是發菩提心。 菩提心是智慧與慈悲雙融的,如果將菩提心略分的話,可分為兩種。一是願菩提心,又稱為發菩提心,一是行菩提心。當獲得了菩提心戒以後,要在持守菩提心戒的情況下,再行持菩薩之道路。 菩提心之梵文是「博德資達」,藏文是「雄求參」,翻譯成中文是「菩提心」。願菩提心是在思想之中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得樂、解脫成佛;行菩提心則是為了一切眾生離苦得樂而直接行持。《樹嚴經》(漢譯為《華嚴經》)裡載述:「孰能於心中祈願,將眾生安置於無上正等正覺的究竟果位上,有此種思想即是願菩提心。而行菩提心則是為了將眾生安置於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果位上,不停地行持、修持六度究竟的勝道,此為行菩提心。」首先有了願菩提心,而後再以行動行持菩提心。 願菩提心是指於思想中,對於菩提勝道的一切功德利益都了知、對於一切眾生因幻想而引起的痛苦都明瞭的情況下,想讓眾生遠離痛苦、解脫之發心。此處所述之「解脫」,即是將悶悶不樂的心結解開之方法,此稱為「解脫」。我們因為無明的幻覺,所以心結打得很深厚,若想解開心結的話,則需以菩提心的勝道來解開,只有解開心結以後,才算是解脫,因此菩提心是先有了願菩提心,之後再有直接行持的行菩提心,此二者即是菩提心的分別。 持明仁增塔欽 https://chihming8.blogspot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