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《入菩薩行論智慧品》 2018年7月4日(下)

圖片
《入菩薩行論智慧品》 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闡述  2018年7月4日(下)  ཚོར་བའི་རྐྱེན་གྱིས་སྲེད་པ་ཡིན།། 受因緣生愛即是 ཚོར་བ་དེ་དག་ལ་ཡང་ཡོེད།། 此些感受尚具有 དམིགས་པ་དང་ནི་བཅས་པའི་སེམས།། 察覺執觀並此心 འགའ་ཞིག་ལ་ནི་གནས་པར་འགྱུར།། 些許之上猶依存   意思就是說,阿羅漢在觀靶上面有察覺,在一個執著點上面存在著分別的念頭,因此認為輪迴需要遠離、涅槃需要獲得等等,對治與淨化二者都有分別,所以他們在觀念上面有一種察覺、一種分別存在。   當察覺的分別念存在的時候,有這樣的一個項目,就不是究竟的解脫之相。究竟的解脫之相是一切諸法到成佛之間的每一件事情,都是不來不去、不生不滅、不斷不常、不一不異,八不離戲的存在,這樣方能達成究竟的境界。 如果沒有這樣空性境界的時候,只有某一個部分是無法達成最主要的究竟境界,所以他們有觀靶與察覺的一種執著存在,一是對治,一是淨化,這樣淨化的淨還存在些許細類的執著。   因為阿羅漢並不是沒有察覺、沒有任何分別,所以不是八不離戲寂靜喜樂的境界。昨天和今天所說的重點是,這些聲聞獨覺的阿羅漢,他們真正得到阿羅漢果位以後,還會和我們有情眾生一樣,被生老病死所窘迫而墮入輪迴嗎?阿羅漢不會這樣的,因為他們已經遠離生老病死。遠離生老病死以後,就沒有辦法和平凡的有情一樣繼續墮入輪迴。   聲聞獨覺的阿羅漢遠離生老病死,煩惱障斷除了,究竟的人無我也達成了。可是如大乘的境界裡所說的一樣,阿羅漢還沒有證悟到這部分,因為無明習氣地還存在的原因,最微細的無漏業也還存在,所以無漏業裡面最細的生老病死也都還存在。雖然阿羅漢早已遠離了凡夫眾生粗部的生老病死,但是在達到究竟境界的一些障礙,最細的生老病死的部分卻還沒有遠離的。 昨天和今天所說的小乘阿羅漢,經由觀修四諦十六行相,苦集滅道各有四種分類說明,達成究竟阿羅漢果位,遠離煩惱障,證悟了人無我的境界,這是沒錯。可是大乘裡所說的最細類的、最微細的、最究竟的部分,他們都沒有認同過。因為他們根本沒有認同大乘是能仁法敎,有些聲聞獨覺的人是這麼認為的,所以今天和昨天所提到的就是這些道理。   因為阿羅漢相續之中,咸痴是有的,昨天我們說了兩種不知,時間經過久遠的時候,阿羅漢不知道的;地方距...

《入菩薩行論智慧品》2018年7月4日(上)

圖片
《入菩薩行論智慧品》  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闡述  2018年7月4日(上)  ཚོར་བའི་རྐྱེན་གྱིས་སྲེད་པ་ཡིན།། 受因緣生愛即是 ཚོར་བ་དེ་དག་ལ་ཡང་ཡོེད།། 此些感受尚具有 དམིགས་པ་དང་ནི་བཅས་པའི་སེམས།། 察覺執觀並此心 འགའ་ཞིག་ལ་ནི་གནས་པར་འགྱུར།། 些許之上猶依存  「受因緣生愛即是,此些感受尚具有」,昨天我們講到聲聞獨覺的小乘道路,是遠離煩惱障,具有人無我的真理,最後得證阿羅漢。這道路是十六心行,十六心行就是集法智忍等十六心,集法智忍,加上集法智、集類智忍、集類智等等。苦諦也分四個,對境是集諦,淨化集諦的四種行相以後,無我的真理就會展現出來的。這樣包括集諦四種,苦諦四種,還有道諦四種,滅諦四種,共十六種。   苦集滅道裡有「忍」字的時候是對治,正在處理我執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這三種見道的障礙淨化之中,如法智忍、類智忍。苦法智、苦類智等等,裡面有「智」是勝極解脫最後一個項目,意思就是說解脫的部分。   以十六心行的修行程度、深度來得證阿羅漢果位的時候,主要是針對煩惱裡的愛、取兩者,輪迴的根源有愛、取兩者,愛、取兩者裡面的愛,在阿羅漢相續中的愛是沒有煩惱的愛,因為是沒有煩惱的愛,所以不會再墮入輪迴,已經斷除三界輪迴。   對阿羅漢而言,在迫不得已、窘迫的情況下墮入輪迴是不成立的。可是一般眾生在愛與取裡面的愛來說,俱足煩惱的愛、取,所以眾生會墮入輪迴的,輪迴的眾生和羅漢兩者是不一樣的。   阿羅漢得證之後,他也會咸痴,咸痴沒有斷除的時候,他直接會有一種感受出現的,但是阿羅漢這些感受的部分,和凡夫眾生的粗部煩惱的感受並不一樣。阿羅漢感受的部分是「無明習氣地」,「無明習氣地」俱足之後,「無漏業」也展現出來,還有「意生身」、「不可思議生死」等等都成立的。   就「無明習氣地」來說的話,無明習氣地本來就存在細類的所知障,此障礙是快要得到遍知如來佛的果位時,無明習氣地會引起的,無明習氣地最細類的部分需要在十地最後的時候斷除的,所以阿羅漢仍有「無明習氣地」、「無漏業」、「意生身」、「不可思議生死」這四種狀態存在。 阿羅漢還沒有遠離無明習氣地、無漏業、意生身、不可思議生死等等最細類的部分,所以得證阿羅漢的果位不是究竟的,因為這些都還在,法無我也沒有悉全了悟。 ...

《入菩薩行論智慧品》 2018年7月3日(下)

圖片
《入菩薩行論智慧品》 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闡述  2018年7月3日(下)  རེ་ཞིག་ཉིར་ལེན་སྲེད་པ་ནི།། 現下形成愛取外 མེད་ཅེས་ངེས་པ་ཉིད་ཅེ་ན།། 無有肯確認定耶 སྲེད་དེ་ཉོན་མོངས་ཅན་མིན་ཡང་།། 此愛非為煩惱痴 ཀུན་རྨོངས་བཞིན་དུ་ཅི་སྟེ་མེད།། 咸痴云何會無有  佛陀時代有一位在家人想出家,舍利弗認為他出家的因緣不俱足,生生世世裡沒有任何善緣的因、善根的因,連種子都不存在,所以不同意他出家及進入佛教。  但是這位在家人巴熙,其實他在久遠以前的生死輪迴裡已經種下一個善根俱全的種子,只是時間太遙遠了,舍利弗不知道而已,所以這個業力是什麼呢?是真實墮入輪迴的煩惱嗎?不是的,並不是這樣的一個染污。 主要是因為無俱煩惱的業力存在,所以時間遙遠,時間過了很久、很久、很久,他們會有一個不清楚的業存在;而地方距離很遙遠的時候,也會有對於地方不清楚的情況存在。   化身展現出來的阿羅漢,證得果位的舍利弗、目犍連他們也有這些不清楚的業,原因是什麼呢?無俱煩惱。雖然沒有墮入輪迴的平常煩惱,但是存在著無俱煩惱的業力,所以他們就不知道,「咸痴云何會無有」即是此意。 阿羅漢沒有墮入輪迴世界裡繼續幻流的平凡煩惱,阿羅漢心相續之中的「意身」沒有煩惱雜污的愛,所以不會繼續墮入輪迴。因為他們輪迴的根處已關閉了,不會再次因業力形成而墮入三界輪迴,可是他們的心中還是有一些不知道、不明白的業力存在,如同前面所說的一樣,在時間太久遠或地方距離太遙遠的時候,會有些不知道的事情存在。   事實上,以聲聞乘和獨覺乘來說,針對所知障和煩惱障二障,他們已經遠離煩惱障。遠離煩惱障的方式是在大乘見道的時候,所知障和煩惱障取代的、粗部的部分全部都遠離的,之後再一步一步、慢慢地到達八地菩薩之間,所知障和煩惱障自然的、細部的部分都會一步一步地遠離,所知障和煩惱障二障要一起淨化。   而到達八地菩薩的時候,這時取代粗部的煩惱,自然生細部的煩惱都已經遠離。在清淨地的時候,所知障的障礙都已經淨化,到達十地之後,最細類的分別二執的跡象都以金剛喻定的禪定來摧破,所以最後可以得到金剛乘佛陀的果位。   小乘認為只要修持四諦十六行相境界圓滿的時候,就可以遠離煩惱,不需要證入空性和一切皆空的空性法門。大乘卻認為,如...

《入菩薩行論智慧品》2018年7月3日(上)

圖片
《入菩薩行論智慧品》  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闡述  2018年7月3日(上)  རེ་ཞིག་ཉིར་ལེན་སྲེད་པ་ནི།། 現下形成愛取外 མེད་ཅེས་ངེས་པ་ཉིད་ཅེ་ན།། 無有肯確認定耶 སྲེད་དེ་ཉོན་མོངས་ཅན་མིན་ཡང་།། 此愛非為煩惱痴 ཀུན་རྨོངས་བཞིན་དུ་ཅི་སྟེ་མེད།། 咸痴云何會無有   「現下形成愛取外」,這裡所說的「愛」,事實上是指內心很執著貪婪人事物。「取」的部分是執取輪迴所展現出來的對境,「愛」和「取」二者都是輪迴的源頭,猶如父母般。如同目犍連尊者,雖然他此生當中已經證得阿羅漢的果位,可是最後遇到有些外道毆打他的時候,他要承受宿業的業力仍然存在的。   昨天也說過,過去的業力還是會展現出來,所以阿羅漢所證悟的境界並不是最究竟,他所遠離、淨化的煩惱,也並不是全部淨化的。   小乘修行者認為這樣是沒有問題的,由於這是目犍連過去業力的展現,所以他在這一生將會遇到外道毆打等受苦的業力所展現出來的事,但是這並不是會轉生投胎輪迴的業力。這裡說到一個貪婪的愛,「愛」和「取」二者都是輪迴的根源。小乘修行者認為已得解脫的阿羅漢並沒有貪愛,也沒有墮入輪迴的業力,不會有因「貪愛」而展現出輪迴的因,所以不會出現在其他世界或來世的輪迴。   小乘修行者他們認為,一生當中成就阿羅漢果位以後,因為已斷除「愛」和「取」兩者之後,輪迴的根源已經不存在了,所以當外道毆打目犍連尊者的時候,那些所受的果報並不是會讓他墮入下去輪迴的煩惱。   大乘修行者接著說,這部分小乘你們說得對,當證得聲聞乘的阿羅漢果位以後,業力所引起迫不得已且強迫性的輪迴不會再展現出來的。因為愛和取是輪迴的根源,阿羅漢已經斷除了,已經了悟「人無我」,煩惱已經淨化了,他不可能再繼續墮入輪迴裡,所以聲聞乘的阿羅漢不會再繼續輪迴下去的。但是你們認為阿羅漢證悟滅諦、涅槃的時候,好像油燈裡面的油用完一樣,火無法再燃燒般之寂靜涅槃,這樣的說明與看法是不可能的。   意的業力,粗部、細部意的業力形成的一切都是無有障礙的情況下存在,「意自然形成身」的意思是聲聞乘阿羅漢的意身,身口意的意,意的身體,「意身」形成的業力都俱全。而意身形成的業力是什麼呢?阿羅漢相續之中的愛,不是由我執心所產生原本煩惱的業力。   再說一次,意身形成的業力存在的意思就是說,...

《入菩薩行論智慧品》 2018年7月2日(下)

圖片
《入菩薩行論智慧品》 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闡述  2018年7月2日(下)  上述所說,煩惱遠離並不代表一切遠離的,所知障的部分仍存在,還沒達到成佛道路的究竟。這時,佛身放光出來,對聲聞乘的修行者說:「你們這些小乘的弟子,得證阿羅漢只是一個中途休息站而已。你們在這裡好好修行,但是你們還沒有達到究竟成佛果位,所以你們要學習大乘,發起菩提心、行持六度,趨入大乘的修行道路。」佛這樣提醒阿羅漢。   總之,煩惱遠離並不是究竟全部遠離了,因為還有其他所知障的部分還沒遠離;雖然證得人無我,但是法無我悉全沒有空性智慧的話,還是有一個問題存在,這四句的意思就是這樣。 對於煩惱遠離的部分,會解脫或不會解脫呢?不是為這個論點而辯經的。煩惱遠離就是解脫的根處,這是不用辯論的,大乘和小乘都持相同的態度。這裡主要針對的論點是,小乘說:「證悟見道十六心行以後,一切煩惱遠離,得證阿羅漢果位就是究竟涅槃了。」是在這個論點上辯論的。 原因如同昨天所講的一樣,見道十六心行,苦集滅道各有四種的跡象。以苦來說的話,有苦法智忍、苦法智、苦類智忍、苦類智等等四個項目,集諦、道諦、滅諦也如昨天說的一樣,總共有見道十六心行剎那法,針對小乘認為見道十六心行剎那法,修成以後,獲得阿羅漢的果位,在這上面有所駁斥的,意思是你們小乘認為十六心行修持圓滿,遠離煩惱並不是究竟的。   如果十六心行修持圓滿以後,證到阿羅漢,這是究竟的話,為什麼外道可以把目犍連的身體打成這樣呢?所以還是有業的力量、細類的業力還存在的。大乘的修行境界裡所說出來的見解是最究竟的,而小乘認為十六心行裡的遠離煩惱、獲得涅槃的這件事情是有限的。   對於十六心行的修持是遠離煩惱,得證阿羅漢,在小乘的《俱舍論》裡提到,明顯的煩惱障可以遠離得了,但是在煩惱的所有根處上面、種子上面、基礎上面是遠離不了,所以你們小乘十六心行的見道裡可以遠離煩惱,證悟阿羅漢,但是悉全的煩惱在粗部和細部方面、連種子方面只依靠小乘十六心行的修持法門也淨化不了、遠離不了。   重點就是小乘的四諦十六行相,雖然遠離了煩惱,得證了阿羅漢,但是究竟的果位仍然得不到的。你看目犍連,他以凡人身體的樣子得證阿羅漢,但是他自己的一生最後也遭到外道毆打、承受痛苦,這證明了什麼呢?證明以四諦十六行相的修持法門能煩惱遠離,得證阿羅漢,並非是究竟的,這由目犍連的一生仍需遭受宿業的果報,即可...

《入菩薩行論智慧品》2018年7月2日(上)

圖片
《入菩薩行論智慧品》 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闡述  2018年7月2日(上)  ཉོན་མོངས་སྤངས་པས་གྲོལ་ན་དེའི།། 煩惱遠離即解脫 དེ་མ་ཐག་ཏུ་དེར་འགྱུར་རོ།། 無間頃刻成如是 ཉོན་མོངས་མེད་ཀྱང་དེ་དག་ལ།། 無有煩惱此些也 ལས་ཀྱི་ནུས་པ་མཐོང་བ་ཡིན།། 宿業力量猶能見   「煩惱遠離即解脫,無間頃刻成如是」,小乘證悟人無我以後,只是煩惱遠離而已,雖然煩惱遠離了、煩惱淨化了,但這不是究竟的解脫,因為小乘你們說過,煩惱遠離之後,一切輪迴的痛苦、輪迴的幻覺悉全斷除了。 如果小乘你們這樣認同的話,那麼對於一切的煩惱全部遠離、淨化,已經證得阿羅漢涅槃果位的人來說,所有痛苦、所有幻覺、所有凡夫世界的苦悶應該都會遠離解脫的。因為你們認為煩惱遠離的時候,再也沒有痛苦等等,能顯世界裡面的一切都不會再有影響,這是你們小乘認為的。   如果是這樣的話,那麼應該立即、馬上會遠離一切痛苦,如第二句所說「無間頃刻成如是」,一切痛苦都會遠離。到底需不需要遠離呢?依照你們小乘這麼說的話,是需要遠離的,為什麼呢?因為煩惱都遠離了,就沒有痛苦的綁架,所以煩惱的纏縛沒有了。  意思就是說小乘修行者所說的煩惱遠離,代表一切痛苦也遠離了,這是不成立的。得證阿羅漢以後,所有苦海都會立即乾枯,所有痛苦都遠離了,痛苦的綁架都沒有了,你們小乘是這麼認為的嗎?小乘回答說:「對,我們是這麼認為。」  這時大乘的人說:「無有煩惱此些也,宿業力量猶能見。」雖然已經沒有煩惱了,但是獲得小乘究竟阿羅漢果位的目犍連尊者,他是已經遠離所有煩惱的小乘修行者,他的痛苦應該全部都結束了、沒有了、淨化了。 可是有一回,一位外道導師投生到地獄道裡,當時目犍連和舍利弗兩人到地獄道度化眾生的時候,看到外道導師,外道導師對他們說:「我之前活在世界上的時候,我所宣揚的教派都是錯誤的觀念,現在我在地獄正承受火燒般的痛苦,你們回去以後,代我轉告我後代的這些弟子們,希望他們遠離我以前所教過的外道,要放棄這條錯誤的修行道路。」他請求舍利弗和目犍連要把這些話轉達給他還在世的外道弟子。   目犍連和舍利弗兩人在地獄道度化眾生之後,就回到人界想辦法找這些外道導師的弟子,因為他們要把這位外道導師在地獄道裡的事傳達給他的弟子,所以他們回到人間以後,就...

《入菩薩行論智慧品》 2018年7月1日(下)

圖片
《入菩薩行論智慧品》  持明仁增塔欽仁波切闡述  2018年7月1日(下)  བསྟན་རྩ་དགེ་སློང་ཉིད་ཡིན་ན།། 佛教根本為比丘 དགེ་སློང་ཉིད་ཀྱང་དཀའ་བར་གནས།། 比丘亦是難安立 སེམས་ནི་དམིགས་དང་བཅས་རྣམས་ཀྱི།། 心具執著所緣境 མྱ་ངན་འདས་པའང་དཀའ་བར་གནས།། 涅槃亦復難得證  大乘人說,法無我是一切無我的共體,人無我則是一個別體,人無我只是法無我裡面的一部分而已。法無我是最大的項目,一切諸法都存在於無我之中的,而人無我是法無我裡面的一部分,當對於人無我、五蘊之中沒有我理解、知道的時候,事實上,這個我也是空性的,只是小乘你們不承認而已,所以人無我是法無我的一部分。  《寶鬘論》載:「何時有蘊執,爾時有我執,由我執有業,由業而有生。」隨時在五蘊上面有執著的時候,隨時有我執心,有我執心的話,就會形成業力,因為有我的、有他的業力自然會形成的。事實上,人無我和法無我兩者都是空性的。   聲聞獨覺的這些小乘弟子已經了悟人無我,若是他們已經證達法無我的話,就和佛一樣,那為什麼小乘只是阿羅漢的境界呢?有這樣的一個疑問出現。 因為這個時候,小乘在人無我的粗部和細部的了解度,以及在法無我的粗部和細部的明知上,其實小乘的真諦境界,對於法無我的粗細上面有許多部分並沒有明知,所以和大乘的法無我、人無我全部明知的境界是不一樣的,因為小乘有些明知法無我的粗部,有些明知法無我的細部,有些明知人無我,但不知法無我,有很多這樣的狀態。   主要就是「法執著」是一切愚痴的共體;人執著,「有我」的人執著是它的別體,知道、明瞭法無我的時候,是大空性的共同,人無我裡面則有部分的空性,對於「我」有執著的話,就會展現出很多慳吝、嫉妒、煩惱,這就是煩惱障。   煩惱障的源頭是執著人、執著有我,人的執著出來了,這就是煩惱障。因為煩惱產生出來了,所以煩惱障的源頭就是人執著。人執著和煩惱障淨化的時候,才能證悟人無我。 法執著就是有我、有色、有對境等等三輪的執著,這三種都是存在的樣子展現出來,就是法執著。法執著存在的時候,所知障也會出現的,因為全部沒有三輪體空,沒有空性,有我、有色、有對境的三種項目都沒有體空,有我、有色、有對境都存在的時候,也叫法執著。有法執著的時候,就會產生所知障,所知...